洪涝灾害防病知识宣传单
一、灾害期间有哪些常见病?
灾区卫生条件差,特别是饮用水的卫生难以得到保障,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,如霍乱、伤寒、痢疾、甲型肝炎等。另外,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极易发生,如鼠媒传染病:钩端螺旋体病、流行性出血热;寄生虫病:血吸虫病;虫媒传染病:疟疾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。灾害期间还常见皮肤病:浸渍性皮炎(“烂脚丫”、“烂裤裆”)、虫咬性皮炎;意外伤害:溺水、触电、中暑、外伤、毒虫咬螫伤、毒蛇咬伤、食物中毒、农药中毒等。
二、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?
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。
1.灾后要清除垃圾、污物,消毒环境,管理好粪便、垃圾,减少污染。2、保护水源免受污染,特别是生活饮水。3、灾后不要去游泳,减少感染机会。4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。5、消灭苍蝇。加强厕所管理,不随地大小便;粪缸、粪坑中加药杀蛆;动物尸体要深埋,土层要夯实;应创造条件修建防蝇厕所。
三、灾后饮水卫生安全应做好哪些工作?
1.要及时修复被洪水破坏的饮用水设施,并于启用前进行一次全面、彻底的清洁消毒工作。
2.注意饮用水卫生工作,应煮沸冷却后饮用。采用化学消毒法应视水质情况投加消毒剂,比较浑浊的水在消毒前可用明矾澄清。感官洁净的水,一担水(50公斤)加漂白粉
四、粪便应如何消毒处理?
清理被淹厕所、粪池、畜圈、禽舍,将粪便清尽并对周围外溢的粪便、垃圾运到指定地点,进行泥封堆肥;坑穴和周围用含氯消毒液10000mg-20000mg/L进行 1-2L/㎡喷雾消毒或撒布0.5-1kg/㎡生石灰,用水浇湿消毒处理后使用。
五、洪灾期间食品卫生安全应做到“八不”
一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;二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;三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;四不使用污水洗瓜果、碗筷;五不生食水产品;六不喝生水;七不举行聚餐活动;八不生熟食品混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