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糖尿病的患病情况:
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、是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病。
糖尿病发病人群特点:
• 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高
•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高
• 现在比过去发病率高
• 将来比现在发病率高
在国内:
• 沿海比内地的发病率高
• 经济发达的地区比经济落后的地区发病率高
• 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发病率高
• 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
• 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发病率高
二、什么是糖尿病?
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疾病,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能失效所引致。
糖尿病的发病原因
若胰岛素分泌不足,或体内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时,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,堆积于血液中,当血液中的糖份过高,就会从尿中排出,形成糖尿病。
胰岛素的作用如一把钥匙,打开了利用葡萄糖的大门。葡萄糖进入人体内,需要胰岛素介导,才能形成我们日常所需的能量,或合成肝糖原、脂肪,以供日后使用。没有胰岛素,葡萄糖因无法利用而在体内升高
身体内可升高血糖的激素很多:肾上腺素、胰升糖素、生长激素、糖皮质激素
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
一旦胰岛素缺乏,或体内虽有相当量的胰岛素分泌,但机体对胰岛素反应差,血糖就会升高,无法自行纠正。
三、糖尿病的症状:
早期的糖尿病人可能没有症状,像常人一样,随着胰岛素的缺乏或失效,血糖上升,症状有可能变得明显:如尿多、口渴、疲乏、消瘦、搔痒等。
常见症状的原因:
血糖上升,过量的血糖由尿液排出,病人会有多尿,易口渴的感觉
由于体内细胞组织未能有效使用葡萄糖,使其处于类似饥饿状态,患者会出现多吃,及容易疲倦的现象
细胞为取得能量,将体内的蛋白质及脂肪质分解为葡萄糖,使病者体重下降
血糖上升,机体抵抗力下降,引致细菌容易入侵,病人受感染的机会增加,常见的有皮肤发痒,伤口难愈合
高血糖水平影响眼睛晶体折射,病人会感到视力模糊
并发症产生的原因:
长期血液中的糖份过高(加上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吸烟)
↓
引致大小血管病变
↓
循环系统受阻
↓
身体各器官因缺血而坏死及失去功能
由于糖尿病初期的症状并不明显,许多人会疏于治疗,到了中、后期便波及到身体其他器官,产生各样的并发症。
糖尿病真正的危害是其急慢性并发症
急性并发症:
• 低血糖 症状:饥饿、冒冷汗、头晕、心跳加快、手抖、乏力、严重时感到神智不清及至昏迷
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
•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症
• 糖尿病乳酸中毒
慢性并发症
全身性之器官坏死或丧失功能,包括:眼睛、脑部、心脏、肾脏 、脚部
• 眼睛: 白内障、青光眼、视网膜病变
• 脑: 脑栓塞、中风
• 心脏: 冠状动脉栓塞、心绞痛、心衰竭、心律不稳
• 肾脏: 蛋白尿、泌尿系统感染、肾功能衰竭
• 脚部: 神经病变(神经长期受高血糖影响,削弱对痛触、冷热的感觉);血管病变、缺血;溃疡、感染后伤口难愈合、严重者导致截肢
四、糖尿病的诊断标准:
• 两次以上的空腹血糖大于7mmol/L
• 一次空腹血糖大于7mmol/L,加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.1 mmol/L
• 两次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.1 mmol/L
• 葡萄糖耐量2小时血糖大于11.1 mmol/L
五、糖尿病的分型
1型:症状典型,病情不稳定,不用胰岛素有生命危险。
• 病人终生需要外源性胰岛素
• 可合并使用双胍类、a 糖苷酶抑制剂、胰岛素增敏剂
• 不能使用磺脲类等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
2型:症状从无到很典型,病情稳定,多数不需用胰岛素
• 病人日常生存可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
• 大多数病人可通过饮食调整和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
• 部分病人在特定情况下,仍需用胰岛素
六、影响糖尿病发病的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
1、遗传因素
• 父母同时有糖尿病,子代患糖尿病的机率大大增高;
• 单卵双胎,一人发生2型糖尿病,另一人发生糖尿病的机率为100%;一人发生1型糖尿病,另一人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为50%;
• 少数为单基因遗传
• 多数为多基因遗传
2、环境因素
• 营养过度
• 活动过少
• 精神紧张
• 吸烟
• 病毒感染、牛奶蛋白、亚硝胺(1型)
这些人将可能患糖尿病
• 遗传,家庭中成员患有糖尿病(如父母、兄弟、姐妹等直系亲属),则自己得病的机会较其他人高出五倍或以上
• 年龄超过四十岁的中老年人,年纪越大,有糖尿病的机会越高
• 体型肥胖及平常缺乏运动者,需要更多胰岛素来代谢所得到的营养,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,血糖上升,引致糖尿病
• 曾经生产过重的婴儿(四公斤或以上)的母亲
七、糖尿病的治疗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,不可以根治,但可以控制血糖与平常人无异。
其治疗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原则
• 饮食治疗
• 运动
• 药物治疗
1、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
• 按标准体重计算热量:
– 使胖人体重下降至正常
– 使瘦人恢复体重至正常
• 标准体重:
身高(厘米)-105=公斤数(±10%标准体重)
体重指数(BMI):体重(公斤)/身高2(米2)
正常值:18.5-23.9,24—27.9为超重,大于28为肥胖
饮食管理
• 食物中主要营养素分为糖、脂肪及蛋白质三类
• 糖尿病病人饮食应注意必须每天摄取足够三类营养素,食品包括:肉类、奶类、蔬果及五谷类
• 每天总热量应分配如下:
糖: 50%-60%
蛋白质: 15%-20%
脂肪: 低于30%
• 若病患者为儿童、青少年、妊娠期或兼有其他疾病如肾病等,则需要营养师的指导。
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原则
适度控制体重
每天应平均分配进食量,总热量分配如下: 碳水化合物55-65% 、 脂肪和油 20%-25% 、蛋白质15%
限制饮酒
可用非热卡性而不是营养性甜味剂(山梨醇和果糖)
食盐<10克/天,尤其是高血压患者
2、运动对糖尿病人的好处:
• 增强心肺功能,减少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疾病
• 保持正常体重
• 促进胰岛素在身体内的作用,避免或延迟各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
• 松弛身心,消除压力
运动的选择及次数的建议:
• 可以选择的运动项目包括:快步走路、慢步跑、爬楼梯、体操、太极拳、羽毛球、乒乓球、踏单车
• 每星期3至4次,每次至少维持30分钟
• 若有糖尿病并发症之病者,运动前可与医生商讨身体情况是否适合各种运动
运动前的注意事项
• 运动前全面查体
• 与医生咨询适宜的运动量
• 舒适的鞋、袜
• 运动场地安全性
运动时的注意事项
• 先做热身运动15分钟
• 注意心率变化及发热、出汗等感觉,感觉不适及时停止
• 注意饮水
• 结束前做10分钟左右恢复整理运动
• 定时定量运动
• 监测血糖并随身携带糖果与糖尿病卡
• 每天检查双脚
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禁忌
• 病情控制不好,血糖很高或波动很大
• 急性并发症:感染、酮症酸中毒、高渗性昏迷
• 慢性并发症:冠心病、心力急竭、严重高血压、肾功能不全、严重视网膜病变、严重下肢大血管病变、植物神经病变
3、药物治疗
Ø 假若靠饮食治疗及运动仍未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, 病人便需要服用药物帮助控制病情
Ø 药物治疗可分为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
α- 糖苷酶抑制剂
作用为抑制小肠吸收糖份及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
• 阿卡波糖 (拜糖苹)
• 格列波脲 (倍欣)
双胍类
• 二甲双胍、迪苯乙双胍 (降糖灵)
• 化糖啶、格华止,美迪康
其作用为促进胰岛素功能,加快葡萄糖进入细胞作 能量或储藏之用
磺脲类
– 短效:D 860、美比达(蓝绿康)、糖适平
– 中效:达美康、克糖利
– 长效:氯磺丙脲、优降糖
– 缓释剂:瑞怡宁,1 次 / 日
– 速效:格列美脲
口服药的选择:
2型糖尿病
• 肥胖 首选二甲双胍
餐后高血糖 + 拜糖苹
• 消瘦 首选磺脲类
控制不好 + 拜糖苹
• 可三药联合应用
• 如再控制不好,加胰岛素
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的好处
• 改善糖代谢
• 减轻药物的不良作用
•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
1型糖尿病
• 胰岛素治疗
• 血糖波动大,可加双胍类
• 餐后高血糖难控制,可加拜糖苹
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,功效会被肠胃的消化液破坏,所以不能口服,必须注射。哪些人需要依赖外来的胰岛素?
• 身体内缺乏胰岛素,需要依赖外来的胰岛素
• 因怀孕而影响血糖水平
• 外伤及因患严重疾病,又或手术而影响血糖水平
• 遇有高血糖昏迷症及紧急情况
• 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为求更有效控制血糖
一般胰岛素必须在餐前半小时注射,以配合其功效
糖尿病的治疗目的
• 缓解糖尿病的症状
• 控制高血糖、高血压、改善高血脂、纠正肥胖
• 减缓急、慢性并发症
• 保证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发育
• 经过治疗,能有正常的生活质量、工作能力和寿命
八、正确认识糖尿病
1、糖尿病是一种无声无息地在剥夺您健康幸福的疾病
• 大部分无症状,发现已有并发症
• 未加控制,并发症逐渐发生加重
• 中年发病正是人生的转折时刻,事业有成,工作繁忙之际或退休、下岗、困难加重之时
2、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
严格控制高血糖可得到与正常人相似的生活质量,活到与正常人相仿的寿命。
3、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病人很好认识与配合的疾病
• 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
• 不要无所谓,也不要恐慌
• 尽可能多地学习糖尿病知识
• 一定的健康投资如购买血糖仪、健身器、胰岛素笔芯针
• 如实告诉医生自己的病情
九、世界糖尿病日
Ø 11月14日为纪念Frederick Banting及其同事们在1921年成功地提取了胰岛素并用于治疗。
Ø 每年11月14日前后,开展大规模的糖尿病知识宣传
十、糖尿病病人就医指南。
Ø 全面了解糖尿病知识。
Ø 记好糖尿病日记。
Ø 自己有一个血糖仪,在病情不稳定时每天多次测血糖,稳定时每周至少测3次。
Ø 定期看医生,探讨自己所遇到的问题,了解静脉血糖、尿蛋白、近2月的血糖控制情况等。
Ø 每年应住院检查一次,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。